学习成效

访五老 学党史 | 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守 ——记原山西大学党委书记高兆忠

文字:郭梓莹 华琬林 祁明洁编辑:刘微

“那时候还以为加入八路军就是加入共产党!”回想起入党前对中国共产党懵懂的认识,95岁高龄的高兆忠不禁哈哈笑了起来。

少年入党  勤学上进

高兆忠,1926年出生,山西徐沟人。1943年,正值抗战时期,看到日军的暴行,17岁的高兆忠选择加入八路军。跟着军队穿林淌水与日寇交战,他在枪林弹雨的残酷环境中,看到了共产党灼灼的救国心。

积极上进、敢打敢拼,尽管年纪小,但凭借出色的表现,高兆忠在军队被介绍入了党。那年,18岁的高兆忠以为“加入八路军就加入了共产党”。上级领导告诉他:八路军中的骨干才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这便成为高兆忠对共产党员的最初认识:时刻都是队伍里的“排头兵”。

成为党员后,高兆忠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高小没毕业,他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知识,是个“大老粗”,于是响应党“为全国解放培养干部”的号召进入党校进修学习。在高兆忠看来,党校学习的一年半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那时候我才把‘革命思想’武装到头脑,知道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共产党如何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二次战斗  动员青年

1945—1947年,高兆忠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度过了最艰难的3年。敌人三天两头进村扫荡,百姓们夜不能寐。他和战友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游击作战,经常以少胜多。回想起那段日子,他仍心有余悸。一次在躲避敌人追捕时被子弹打穿腰部,万幸没有射中要害部位,这才从惊险中逃生。

1948年7月,晋中战役取得胜利,阎锡山部队占据的14座县城获得解放,其中就有高兆忠所在的徐沟县。原本是件喜事,高兆忠却忧虑不已。原来县城多数男性青年被国民党军队抓走,解放后的建设工作谁来干?

一筹莫展之际,他得知徐沟县有个初中师范班还有30几个年轻人。经过考察,他发现这些青年思想消极怠慢,并没有为人民服务、建设家乡的意识。

结合在党校的学习,高兆忠意识到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年轻人思想上“打开路子”。他收集整理各种理论宣传材料,亲自学习、转化并三番五次前往师范班开展动员会、宣讲会。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新解放区建设争取人力资源,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兆忠铿锵的话语和激情的宣讲见效了,整个师范班都跟着他投入徐沟县解放区建设工作,此举对徐沟县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临危受命  全力以赴

1984年,彼时的山西大学尚未从“文革”混乱中彻底稳定下来,很多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山大的“拨乱反正”工作在不少人眼中是块“硬骨头”。经省委省政府慎重考虑,认为在党校工作的高兆忠具备扭转局面的能力。

反复思考后,高兆忠认为身为党员应当服从组织安排。“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怀揣这样的想法,他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在任期间,团结广大师生振兴山西大学,多次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和整党工作,严抓党性、党风、党纪。调整人事、外聘贤才、扩充院系、增设课程、修缮学校……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同年,外出访问学习的彭堃墀夫妇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决定回到山西大学。物理系主任忧心忡忡找到高兆忠:只有建立研究所,彭堃墀在山大才有“用武之地”。而建立研究所需要一大笔经费,这笔钱哪里筹?

高兆忠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前往省委省政府奔走。在当时省内财政和外汇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最终争取到20万美金。1985年4月,彭堃墀团队顺利组建量子光学实验室,并命名为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仅1年多时间,光电所就建设成为国内仅有的、能够进行世界前沿课题“光场压缩态实验研究”的条件最好单位。此后,实验室科研工作突飞猛进,完成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工作,成为山大一张耀眼的“名片”。

从1944年加入共产党至今,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见证着和平发展的新时代,高兆忠一路走来始终秉持“永不服输”“全力以赴”的信念,从未改变身为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凭借着这份对党事业的无限忠诚,高兆忠获得了党组织的持久信任,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指导老师:郭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