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效

访五老 学党史 | 党旗下,信仰是前进的“引力波” ——记山西大学老教师刘开瑛教授

文字:邹书予 施徐洋 沈哲 曾婧编辑:刘微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选择计算机科学研究。”

2020年10月18日,山西大学90岁高龄的刘开瑛教授,荣获“2020年度CCF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奖——杰出成就奖”。

刘开瑛教授是一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从27岁起学习计算机科学,到49岁建立山大计算机科学系,再到耄耋之年坚持研读专业书籍,他用大半生时间投身并见证了我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从无到有、由系到院的发展历程。

萌芽:图书馆邂逅“计科缘”

“大学毕业能够留校工作,离不开党的恩情。”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指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此,周恩来总理提出优秀毕业生留校的指导建议。1954年,刘开瑛响应党的号召,以全5分(满分)的优异成绩留在山西大学(当时的山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担任代数教研室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余开始求索个人的研究方向。

毕业留校后,一次在图书馆学习时,他看到苏联《真理报》上这样两句话:“制造计算机的主要是搞电子方面的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主要是搞代数方面的人员。”这让刘开瑛萌生出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想法。

华罗庚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开拓者。1958年暑假,刘开瑛参加华罗庚先生举办的短期系列讲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从此,他的人生与计算机科学结缘。

1959至1961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数学研究生班系统学习计算数学、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初步等课程,为之后开展计算机技术研究与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埋头苦干,踏实工作,刻苦学习,要做到七年奠基、十年有成。”这是原校领导刘梅对计算机发展提出的要求,成为了刘开瑛教授毕生的写照。60年代初,他和其他几位老师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方面陆续开设选修课程;经过三年艰苦努力,1965年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成立和计算数学专门化开设,山西大学迈出了计算机教学第一步。

攻坚:现代化专啃“硬骨头”

60年代末,面对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也急不可待。“时代需要我,所以我不能退缩。”刘开瑛在图书馆深入学习研究了计算机科学相关技术,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当时“人工智能是很复杂的问题,没有人指导,没有多少资料,只能自己慢慢研究。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勤奋出人才。”比追逐功名更高尚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我国科教战线出现全新面貌。“听到这些话觉得无比亲切,科学的春天来了!”刘开瑛教授感叹。计算机科学又一次走上正轨。

1977年,省领导指名让刘开瑛教授帮助筹建计算中心。“听党话跟党走!”,规划、调试、编程,刘开瑛投入全部精力,圆满建成山西省第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同时,他还承担了编著多本计算机专业教材和举办各类培训班的任务。在山西大学加强计算机课程建设时期,计算中心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各项工作都有很大发展。“我一直盼望山大能有一个计算机教育基地,但其难度可想而知。”

冲锋:计科系创建“打头阵”

“我们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凝聚着山西省委、山西大学党委的心血和关怀”, 40多年过去,谈及建立计算机系的始末,刘开瑛教授还是打心底里感恩党的领导。

“调一个人搞计算机,不如用一个人培养大批计算机人才。” 1979年2月初,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大任建议筹建山西大学计算科学系,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兼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的焦国鼐邀请刘开瑛主持筹办计算机科学系。经过前期铺垫,计算机普及已有势头,设备和教师都不成问题,正是筹**专业的大好时机。刘开瑛等10多位教师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投身建系工作。

1980年4月,国家高教部批准我校建立计算机科学系,山大成为当时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之一。抽调教职工、设置专业、参考其他高校教学资料、招收本硕博学生……在省委和校党委的关照和扶持下,我校计算机科学系逐渐成为山西省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生而平凡,为时代肩负开拓的使命;事迹无华,用青春书写自己的价值。在组织建立计算机系的同时,刘开瑛继续主攻人工智能、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下,他参加的研究项目为我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山西省科技厅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科研成果鉴定,认为“该课题在信息处理用汉语框架语义研究领域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党旗鲜艳,引无数平民英雄生死相随。“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在这样的信念下刘开瑛教授从事教育事业67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校计算机系和人工智能的教学科研。履职尽责、许党报国,这是刘开瑛教授一生的修行!(作者:邹书予 施徐洋 沈哲 曾婧  指导老师:郭佩祥)